查找的资料
8.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9.丛立新:“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这个词,在教育领域用得非常频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课程具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课程等于课堂吗?课程等于教学大纲吗?还是另有深意?来自香港大学的程介明教授在下文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了解到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是一个虚的但是广义的概念,大致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没有精确的定义。
到后来,人们的想法逐渐从“内容”伸展到“能力”(ability)。也就是除了看学生“明白”了什么,还要看他们掌握了什么能力。
换句话说,不只是看学生脑子里面多装了些什么,还要看他们能干些什么。
广义来说,“课程”就是回答“学生要学些什么”。以往,课程就是课内的学习,也就是我们说的“科目”。世界各地的“课程”文件,大部分是讲述各个科目的学习内容。
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学习的目的,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学识、素质、能力;或者泛称素养。于是,增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体验学习、服务学习、研学旅行……在世界各地都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应该广义地定义为学生的“学习经历”。
完成作业:
第一次预习作业
新网师2021秋《班本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程第1次预习作业
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全书框架以及《未来课程想象力》第三、四部分
1.为何有必要了解课程领域,说说你觉得课程的意乂和价值是什么?
2.大多数课程工作者是如何定乂课程的,你呢?
3.对比国内和北欧,香港教育,给你哪些启示?
? 朝向美的课程
朝向美的教育是我的教育追求,也是我的教育梦想,或者说是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活。
-----题记
人要有追求,也要有理想,借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带给我所带过的孩子美的教育。换句话说:美的教育可以通过美的课程来实现。为实现这一小目标,开发课程、实践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什么是课程
关于课程,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研究者,很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这些观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一般技能和知识的学习的经验的总和;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
在如今,魏智渊老师说:课程是一个被用烂了的词,以至于已经失去了意义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定义课程。
我才疏学浅,还不能有自己独立的认知。但我比较赞同干国祥老师对于课程的认识。干老师如是说:
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要穿越的这段旅程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课程,就是通过这条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思考的这个课程。
它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是名词时,就是"教什么";作为动词时,课程即"道",是一个过程,是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换言之,就是经验的深化,就是"怎么教";课程还是"人",是教师本人的经验,"应该建构怎样的经验",以及"我是谁",侧重于自我认知。
总之,课程就是"教什么"--教育目标,"怎么教"--设计教学过程,建构自己的经验等方面的来回穿梭。寻找美的教育,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
二、关于课程领域
有课程,就会有课程领域,就像有问题和问题领域一样。
课程领域相较于课程是更加宽泛的内容,一系列在本质上彼此有关的课程项目。强调一个概念,彼此有关,就是相互之间有关系,有关联,在本质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把他们综合在一起,形成范畴,就是课程领域。
当然了解课程领域,有助于我们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比较筛选出更加适合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
三、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从课程的适用场合,适用对象,参与者几个方面考虑,课程关乎到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大主体。那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也应该从这三方面来定义。
1.对于学校
课程彰显学校特色,可以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学校形成独特的课程资源,就是我们常说的校本课程。学校也可以依托校本课程实现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实践自己的教育观。
课程还可以促进学校特色的长足发展。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要把育人当成学校的最终的教育目标。有了自己的课程,对于学校的长足发展有指导性意义。
2.对于教师
课程狭义的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深化和总结。教师要用课程育人,影响人,这也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常思考,我们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实现育人的路径如何。
课程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整体性。
我和几个伙伴上个学期开发实践了《24节气古诗词咏唱》这一校本课程,我彻底转变自己的角色,课前反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唱古诗的形式吗?我在唱古诗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我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学会咏唱古诗呢?
经过这样的几个来回,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如何突破这些难点等。一个学期的课程实践下来,提升了自己的素养,也觉得课程很有意义,学生喜欢,自己也热爱。就这样,我们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
3.对于学生
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还拿我们上学期实践的《24节气古诗词咏唱》晨读课程,让学生学唱古诗,学生兴趣浓厚,改变了以前反复读古诗的枯燥乏味的局面,学生直到下课了还沉浸在咏唱古诗中,大课间学生做游戏时也在咏唱古诗呢,这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实践的这个24节气晨读课程,学生在美美的氛围中享受着美美的古诗词,想起来都觉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个学期,报名了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希望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优化这个课程,或者开发新的美好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素养,实现育人的目的。
四、对比国内与北欧、香港教育,带给我的启示
北欧的教育提倡个性自由,他们的教学内容的自由选择,也决定了教学方式的自由。他们注重保护儿童的天性,那里的学生整天玩,学校是学生的天堂。
在香港,教育局大多配合学校来完成工作,甚至学校意识不到教育局的存在,但是香港的学校过于注重秩序,学校创新性受限制。
国内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在国内,说起来就让人痛心,并不是我在指责国内教育,可我的身边,我的同事们,真的每天在做着追求分数的教学,他们追求高分,就想尽办法让学生多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成绩。甚至连早读课都要背数学,讲数学。没有给孩子提供阅读的场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我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也影响不了学校,但是我可以改变我的班级,我的课堂,用我的课程来影响我的学生。即使是很少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我也常常因为这些学生而幸福。
我实践过的课程有:
1.爱阅读课程
我是我们学校的爱阅读教师,担任我们的阅读课。从2018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学生上72节阅读课,有中国的,西方的,有绘本,有整本书,还建立有三个班级图书角,每个图书角都有大约200本左右的图书,这些图书是我做公益,加入公益团队,募集而来的。
2.古诗趣画和古诗咏唱
2019年,我作为主持人开发了晨读课程《古诗趣画》,主要带领学生诵读完一首古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学生喜欢画画。自然也喜爱这种创作形式。
2020年我们课程升级,进行了优化。我们在原来给古诗配画的基础上,把诵读古诗改为诵读24节气古诗,把单一诵读的形式改为咏唱。学生咏唱24节气的古诗词,极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读写联动课程
这是2021年这个学年的新的规划,因为这个学期开学我教的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学习写作的起点,对学生是个不小的难题。我就想着开发出适合学生的读写课程,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能写,会写,如果最后实现乐写则更加完美。希望通过这一学期关于班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我2021学年的读写课程的突破。
我要用自己的脚走出属于自己的课程道路,找寻课程的"道",带给我所能影响的学生美的课程,为实现美的教育理想努力。